4团团圆圆过中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4团团圆圆过中秋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意识。同时,通过家庭团聚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积极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来历、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
-掌握中秋节的相关诗词和故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理解家庭团圆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对家人的关爱。
2.教学难点:
-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深层含义,如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践。
-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培养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赏月习俗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赏月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对家庭团圆和亲情的一种寄托。在组织学生参与制作月饼或放天灯的活动时,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并鼓励他们在活动中体现对家庭的关爱和社区的贡献。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月饼模型、灯笼模型)、录音设备(用于播放中秋节相关音频材料)。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学生作业。
-信息化资源:中秋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诗词文本、电子书籍。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手工制作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中秋节相关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春节、端午节等,为学习中秋节文化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来历、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中秋节相关的图片、诗词和故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秋节传统习俗的深层含义,如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
3.新课呈现(约20分钟)
-家庭团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团聚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对家人的关爱。
-传承与弘扬: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秋节文化,如组织家庭聚会、参与社区活动等。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家庭成员,模拟中秋节的团聚场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月饼或灯笼,加深对中秋节习俗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制作任务。
5.新课呈现(约10分钟)
-中秋节诗词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如《静夜思》、《望月怀远》等,感受诗词中的中秋情感。
-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秋节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或灯笼,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感受。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文化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8.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中秋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如月饼、汤圆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参与制作月饼或灯笼的活动,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收集中秋节文化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中秋节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生在家庭团聚的实践中,学会了关爱家人,珍惜亲情,培养了家庭责任感。
-学生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