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单元围绕“想象与创造”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增强语文学科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性描述,如《小蝌蚪找妈妈》中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掌握表达想象的方法,如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创意。
-运用想象进行故事续写,如续写《小马过河》的结局。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小河弯弯》中如何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小河。
-创造性地构思故事情节,避免情节过于简单或重复。
-在续写故事时,保持原有故事风格和逻辑性,使续写部分与原文衔接自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和视频,生动讲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实践法:通过绘画、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课文插图和视频,增强视觉冲击力。
2.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
3.教学卡片: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卡片,辅助学生记忆和复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提出问题:视频中的景色给你什么感受?你能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场景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自然美景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景色的。
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描绘自然景色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山间的湖》,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其表达效果。
3.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展现景色。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与课文内容的关联。
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内容:让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熟悉的一处景色。
-练习形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作品。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内容:课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创新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小画家”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画。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创作思路。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自然美景的描绘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总结讨论结果,强调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传递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形式: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环保建议。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短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教学双边互动(全程)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全程)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15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解决问题:5分钟
-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自然美景描写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其表达效果。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能力提升
-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课文中的自然美景描写,学生能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
-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