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39.0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3.34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规律。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3.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校准备给参加植树活动的同学发奖品。已知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那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呢?

2.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每组的人数,再乘以组数。即\((4+2)×25=6×25=150\)(名)。

-方法二: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两部分人数相加。即\(4×25+2×25=100+50=150\)(名)。

4.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两种方法都算出了参加植树活动的同学总数是150名,这说明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即\((4+2)×25=4×25+2×25\)。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观察等式,提出问题

-观察\((4+2)×25=4×25+2×25\)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左右两边的算式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个小组选择几个类似的等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3.全班汇报,总结规律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引导学生理解字母表达式的含义,强调\(a\)、\(b\)可以是任意数,\(c\)是相同的因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1.基础练习

-填一填

-\((12+40)×3=\underline{}×3+\underline{}×3\)

-\(15×(40+8)=15×\underline{}+15×\underline{}\)

-\(78×20+22×20=(\underline{}+\underline{})×20\)

-判一判

-\(2×(6+5)=2×6+5\)()

-\((25+7)×4=25×4+7×4\)()

-\(35×9+35=35×(9+1)\)()

2.提高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3×12\)

-\(20×55\)

-\(24×205\)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思考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