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31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4.92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平均数意义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和敏感性,能正确运用平均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均数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4.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实物等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平均数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的图片

-师:同学们,学校正在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我们班的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都很不错。老师这里有一些我们班同学收集废旧塑料瓶的情况统计。

-课件呈现:

|小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

|人数|6|4|7|5|

|塑料瓶个数|18|16|28|15|

2.引导思考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觉得哪个小组收集的废旧塑料瓶最多?哪个小组收集的最少?

-学生观察表格,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那么现在老师要问,如果要评选出一个环保小卫士小组,只看收集塑料瓶的总数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会提到因为每组人数不同,总数不能直接比较。

-师:非常好!看来只比较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每个小组的整体情况。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公平地比较出哪个小组表现更优秀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尝试计算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个数

-师:我们先以第一组为例,看看怎么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个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

-方法一:把18个塑料瓶平均分给6个人,18÷6=3(个)。

-方法二:先把18个塑料瓶分成6份,每份3个,所以平均每人收集3个。

-师:很好,这两种方法都能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3个塑料瓶。那这个3就是第一组收集塑料瓶个数的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一组收集塑料瓶的情况,实际收集个数有比3个多的,也有比3个少的,那这个3能代表第一组中某一个人的收集个数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3是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塑料瓶的个数,它反映的是第一组同学收集塑料瓶个数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同样的方法,你能算出其他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塑料瓶的个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平均每人收集塑料瓶的个数。

-第二组:16÷4=4(个)

-第三组:28÷7=4(个)

-第四组:15÷5=3(个)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每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塑料瓶的个数。现在请同学们比较这几个平均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可以看出哪个小组平均收集的个数多,哪个小组平均收集的个数少。

-师:对,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现在你觉得哪个小组可以当选环保小卫士小组呢?为什么?

-学生根据平均数进行分析,得出第三组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个数最多,所以第三组表现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