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制作“琥珀”》(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13制作“琥珀”》(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13制作“琥珀”》。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课程内容包括:认识琥珀,了解琥珀的形成原理;学习制作琥珀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制作自己的琥珀作品。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创新实践素养和审美素养。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琥珀的形成,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动手制作琥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关注作品的色彩和形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增强沟通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琥珀形成原理的理解: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琥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2.制作琥珀的操作技能:重点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将树脂包裹昆虫并使其凝固成琥珀的操作步骤。
难点:
1.琥珀形成原理的抽象理解: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自然现象的抽象理解存在困难。
2.琥珀制作过程中的耐心和细致:制作琥珀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操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解决办法:
1.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展示琥珀实物和图片,结合简单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设计分步骤的操作指南,让学生跟随指导逐步完成制作过程,同时提供充足的时间练习,培养耐心和细致的操作习惯。
3.设置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操作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台、显微镜、放大镜、树脂、昆虫标本、滴管、镊子、记录本、铅笔。
2.课程平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台,用于发布教学通知和资源共享。
3.信息化资源:琥珀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琥珀制作步骤的动画演示、相关科普文章。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琥珀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琥珀的独特之处。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琥珀的形成过程,并学习如何制作自己的琥珀。”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播放琥珀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并总结琥珀的形成原理。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琥珀形成原理的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讨论琥珀的形成过程。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教师讲解琥珀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准备材料、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展示琥珀制作步骤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细节。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琥珀制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操作技巧。
-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完成制作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琥珀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琥珀的形成原理和制作方法。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类型的琥珀,并思考琥珀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组讨论作业内容,教师提供指导。
-课后完成作业,下节课分享交流。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目标达成
-学生能够描述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琥珀是一种古老的化石,由树脂包裹昆虫或其他有机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
-学生掌握了琥珀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树脂、昆虫标本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技能目标达成
-学生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了使用滴管、镊子等工具进行精细操作。
-学生提升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在树脂中的状态。
-学生学会了小组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了琥珀的制作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
-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认识到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学生培养了耐心和细致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