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课文(一)4《四季》同步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四季》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四季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四季》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感知四季变化,体会自然之美,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朗读和表演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感和合作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拼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拼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四季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四季变化的描写和特点可能了解不深。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听觉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视觉和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四季变化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把握课文中的细节。
(2)朗读和表达能力不足: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尚在培养阶段,可能存在语音、语调不准确的问题。
(3)合作学习中的沟通障碍: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四季》课文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文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四季变化的图片、图表,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四季特点。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生字词、朗读指导等信息的PPT,辅助教学。
4.教学活动道具:准备四季主题的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等,用于学生制作四季小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四季变化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3.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朗读课文《四季》,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变化。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如“春、夏、秋、冬”等,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四季变化的。
4.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四季的赞美之情。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
2.进行填空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四季的特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谚语或成语?”
2.引导学生分享,如“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等。
3.提问:“你们认为四季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四季更加美丽?”
2.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总结,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2.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四季变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5分钟)
1.让学生课后观察家中或周围环境的四季变化,记录下来。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季的特点,并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四季的诗歌。
教学时间:45分钟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观察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四季变化的科学知识:介绍四季形成的原因,如地球公转和倾斜轴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四季农事活动:探讨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如春季播种、夏季灌溉、秋季收割和冬季储藏,以及这些活动与季节变化的关联。
-四季民俗文化:介绍不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