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18古诗三首优质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围绕第6单元“古诗三首”进行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宿建德江》、《江南逢李龟年》、《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结合课本内容,锻炼学生的朗读、默写、感悟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运用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词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意境。
②学习并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③能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自己的理解。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②分析古诗中的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深层含义。
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诗词。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相关诗词视频。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练习、互动问答。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宿建德江》、《江南逢李龟年》、《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的文本和朗读音频,要求学生预习并理解诗意。
设计预习问题:如“《宿建德江》中哪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古诗,并聆听朗读音频,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创作背景的视频,引出本课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解答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和情感。
实践活动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鉴赏古诗。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背诵和默写古诗的作业,以及创作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短诗。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一些古诗词鉴赏的书籍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提升文学素养。
六、知识点梳理
1.古诗的基本概念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主要包括诗、词、赋等形式。
-古诗通常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为诗行,以平仄声为格律。
-古诗讲究押韵、对仗、意境等艺术手法。
2.《宿建德江》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诗句解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描绘了傍晚时分,作者泊船在烟雾缭绕的沙洲旁,内心升起新的愁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了江边开阔的景象,天空低垂,江水清澈,月亮似乎与人更近。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
3.《江南逢李龟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