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三《到火星上去》(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中的“活动三《到火星上去》”。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火星的基本情况,包括火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探讨人类到火星的可能性,包括现有的探索计划、技术难题等;设计自己的火星探险计划,包括探险目的、路线、装备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火星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察、提问、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火星探索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火星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纳。
3.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火星探险计划,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分享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火星基本概况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火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建立对火星的整体认识。
②探索火星的可能性分析:帮助学生分析现有的火星探索计划和可能的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对太空探索科学性的认识。
③火星探险计划的设计:通过设计火星探险计划,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学难点
①火星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火星与地球环境的巨大差异,如何使学生理解并分析这些差异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②火星探险计划的技术可行性:引导学生探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火星探险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
③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在小组讨论中,如何有效地分配任务、协同合作,以及解决团队内部沟通中的障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
-实物教具:地球仪、火星模型(如可调节的气候模拟装置)。
2.课程平台:
-校内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料和布置作业。
-网络资源平台:提供火星探索相关的科普视频、图片和文章。
3.信息化资源:
-在线互动地图:展示火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及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
-火星探索相关数据库:提供火星探测器数据、科学论文等。
4.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通过火星探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模拟:利用教具模拟火星环境,加深对火星环境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火星探索的相关视频,展示火星的奇特地貌和未知领域。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类能够到达火星,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火星基本概况(用时5分钟)
-讲解火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
-展示火星表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2.探索火星的可能性(用时10分钟)
-分析现有的火星探索计划和可能的技术难题。
-讨论火星探险的意义和目标。
3.火星探险计划的设计(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火星探险计划。
-提出设计要点,如探险目的、路线、装备等。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小组讨论: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火星探险计划。
2.讨论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计划,其他小组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提问:火星探索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2.学生回答:总结火星探索中的主要困难。
五、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解决火星探索中的技术难题?
2.学生回答: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核心素养拓展(用时5分钟)
1.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现有技术,还有什么创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火星探索中的问题?
2.团队合作:强调团队合作在火星探险中的重要性,分享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技巧。
七、课堂总结(用时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强调火星探索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3.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火星探索的最新进展。
教学过程设计共计用时45分钟,每个环节均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火星探索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人类对火星探索的历史进程,包括先驱者的贡献和重大发现,以及当前火星探测器的任务和成就。
-火星生命探测:探讨科学家们如何通过探测器寻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以及已知的生命探测技术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