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一)》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小数的意义(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探究小数的意义,学生能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发展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小数与实际情境的结合,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建立小数模型,学生能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增强数学建模意识;最后,通过小数的加减运算练习,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难点:将小数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解决办法:
1.通过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小数的表象,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深化对小数概念的理解。
3.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运用小数进行计算,突破小数加减运算的难点。
4.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和指导,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小数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小数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小数的意义。
2.实物教具:使用小数点模型、计数器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小数的感知。
3.在线资源:结合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视频和练习题,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应用场景,如商品价格、时间表示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来源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小数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小数概念:讲解小数的概念,通过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组成。
2.小数与分数的关系:通过实例展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换,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3.小数性质:讲解小数的性质,如小数的位数增加或减少对小数大小的影响。
4.小数应用:结合实际生活,展示小数在测量、计算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小数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单项选择:学生独立完成小数概念、性质和应用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购物、规划时间等。
3.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和完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重难点问题,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2.学生回答: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数学抽象:通过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2.逻辑推理: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发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数学建模: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小数进行建模,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
4.数学运算:通过小数的加减运算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小数的概念
-小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比例关系的数。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称为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称为小数部分。
2.小数的数位顺序
-小数点左边的数位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等。
-小数点右边的数位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
3.小数的计数单位
-个位的计数单位为1,十位的计数单位为10,百位的计数单位为100,以此类推。
-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依次为0.1、0.01、0.001等。
4.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小数可以转化为分数,分数也可以转化为小数。
-转化方法: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则对应的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乘以10的n次方。
5.小数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