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爱你——新中国》说课稿辽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爱你——新中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成立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可以结合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以及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2.提升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3.增强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通过具体事件,如开国大典、土地改革等,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深远影响。
-认识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等,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2.教学难点:
-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土地改革为例,分析其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通过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突破情感共鸣的难点。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爱你——新中国》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成就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准备时间轴、地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位置。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互动交流,并准备实验操作台,以备开展相关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发学生对中国成立的历史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在哪一年成立的吗?新中国的成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爱你——新中国》这一课,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成立的过程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土地改革等历史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
2.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确保讨论效果。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醒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
2.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成就资料,整理成一份报告。
3.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相关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等书籍,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等科普读物,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资料,如报纸、杂志、照片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地等,通过实地考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研究能力。
-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