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赠刘景文》。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对古诗的理解力。具体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以及进行拓展阅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对古诗语言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2.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理解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3.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②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橙黄橘绿”、“丰硕”、“萧瑟”等,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③通过对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鼓励。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橙黄橘绿”象征秋天的丰收和生机。
②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句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③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对友情的珍视态度。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文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赠刘景文》相关的图片,如秋天的果实、落叶等,以及与诗中意象相匹配的视频片段,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诗句、关键词汇和讨论要点。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教室内设置阅读角,方便学生自由阅读和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秋天的自然景观图片,如金黄的稻田、成熟的果实、飘落的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上节课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春晓》等,复习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赠刘景文》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大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举例说明:挑选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橙黄橘绿”、“丰硕”、“萧瑟”等,结合具体意象,讲解其含义和作用。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他们发现诗句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朗读诗句,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组,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技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句内容。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赏析诗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赠刘景文》的风格,创作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景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赠刘景文》全文,并尝试背诵。
-完成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创作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7.课堂延伸活动(约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选取几首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展示,评选出最佳作品。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幅描绘秋天景色的图画,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代诗词欣赏:收集与《赠刘景文》作者苏轼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惠崇春江晚景》、《赤壁赋》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情感。
-秋天主题诗歌:搜集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如《山行》、《夜泊牛渚怀古》等,丰富学生对秋天诗歌的阅读体验。
-中国传统节气:介绍与秋季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气,如立秋、白露、寒露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气知识。
-秋季农事活动:搜集关于秋季农事活动的图片和资料,如丰收、晒谷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苏轼全集》或相关选集,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秋天主题的诗歌,可以模仿《赠刘景文》的格式,也可以自由发挥,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与友人的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对话和互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
-艺术欣赏:推荐与秋季相关的绘画、音乐作品,如梵高的《星夜》、莫扎特的《秋夜》等,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秋天的美。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农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