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14课奇妙的LOGO世界说课稿北京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课以“奇妙的LOGO世界”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LOGO语言,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LOGO语言的基本指令,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图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对编程的兴趣。
2.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3.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编程创作个性化图形。
4.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学会运用LOGO语言进行实践操作。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鼠标键盘的使用。同时,通过前期的LOGO语言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基本绘图指令,如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计算机编程充满好奇心,对创新设计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操作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能快速掌握新指令,而部分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动手操作,有的则更倾向于观察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本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理解复杂指令、掌握编程逻辑、解决程序运行错误等。此外,由于编程涉及到逻辑思维,部分学生可能在面对问题时感到困惑,难以找到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LOGO绘图软件、鼠标、键盘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提供LOGO编程教学视频和资源下载
3.信息化资源:LOGO编程相关教学案例、编程教程、图形设计素材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教具(如编程机器人)、互动教学软件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LOGO语言基本指令的PPT、相关视频教程),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熟悉LOGO的基本命令,如FD、LT等”。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使用LOGO绘制简单图形”,设计问题如“如何通过命令绘制一个正方形?”和“尝试编写命令序列,使turtle画出一个笑脸”。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反馈功能或学生的预习报告,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资料,了解LOGO语言的基础命令和绘图方法。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LOGO编程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LOGO图形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奇妙的LOGO世界”。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如FD、LT、RT、PU、PD等,并通过示例展示其效果。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绘制心形”和“绘制三角形”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实践。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命令绘制图形。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分组活动,实际操作绘制图形。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LOGO语言的语法和用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编程的乐趣。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LOGO语言的基本指令,掌握编程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绘制一个复杂图形,如五角星。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LOGO编程相关的书籍、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鼓励学生在作业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LOGO编程入门》——这本书为初学者提供了详细的LOGO编程教程,包括基础命令、图形绘制以及简单的编程逻辑。
-《LOGO编程实践指南》——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LOGO编程实例,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编程技能。
-《计算机编程基础》——这本书介绍了计算机编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