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山行》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通过描绘山间景色和诗人心情,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审美感知。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三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够识记简单的古诗,但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限。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如《咏鹅》、《静夜思》等,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较高,喜欢通过图画、音乐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味。他们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古诗的字词理解和背诵上。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朗读和模仿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探究。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他们在理解古诗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诗句中涉及的历史典故、自然景象等。
(2)诗句背诵:部分学生可能在背诵古诗时遇到困难,如诗句较长、韵律不熟悉等。
(3)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时,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山行》这首古诗的教材或打印文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山行》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唐代山水画作品,以及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片段。
3.教学工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分析诗句和描绘山水画面。
4.教室布置:设置阅读区,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准备小黑板或白板,用于即时板书和互动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山行》古诗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和古诗朗读视频,明确预习《山行》的基本内容和朗读技巧。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山行》这首诗,设计问题如“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山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收集学生预习反馈,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古诗和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朗读录音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山行》这首诗,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景图片或播放与古诗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出《山行》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古诗的结构、韵律和表达手法,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意象和修辞。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描绘山行路线”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的方式,表达对诗句的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通过合作完成描绘山行路线的任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行》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山行》并尝试创作一首以山景为主题的短诗。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山景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背诵《山行》并尝试创作,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阅读。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山行》这首古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诗人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以下是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
(1)唐代山水画作品:介绍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如王维、李思训等人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唐代山水画的意境和风格。
(2)与《山行》意境相近的其他古诗:如《望岳》、《登高》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山景的不同描绘和情感表达。
(3)关于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杜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