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19)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节《垃圾的运输》说课稿及反思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川教版(2019)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节《垃圾的运输》”为主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处理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垃圾的运输方式及其环保意义。设计思路包括: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的运输过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和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通过学习垃圾的运输过程,理解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提升计算思维,通过分析垃圾处理流程,发展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垃圾分类和环保宣传。同时,强化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垃圾运输的基本流程和方式,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各个环节。
②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垃圾并正确分类。
2.教学难点,
①分析垃圾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环保挑战,如垃圾压缩、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等。
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个简单的垃圾运输模拟系统,让学生体验垃圾从收集到处理的整个过程。
③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方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网络连接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垃圾分类图片、垃圾处理视频、环保宣传海报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展示城市垃圾堆积的照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垃圾是如何被处理和运输的吗?”
2.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处理和运输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影响?”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垃圾运输的基本流程和方式,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各个环节。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设备,如垃圾压缩车、垃圾焚烧厂等。
3.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展示垃圾分类的图片和视频。
4.引导学生分析垃圾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环保挑战。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垃圾,讨论其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2.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如何提高垃圾运输的效率?”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出答案。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你们是垃圾处理厂的工程师,你们会如何改进垃圾运输系统?”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创新教学(5分钟)
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垃圾运输模拟系统,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
2.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并解答疑问。
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垃圾处理和运输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关注环保问题,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教学双边互动
1.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拟实验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垃圾,并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2.学生能够分析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环保挑战。
3.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简单的垃圾运输模拟系统。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
2.讲授新课:讲解新知识,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师生互动环节: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6.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垃圾分类标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垃圾分类标准,如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垃圾分类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介绍现代垃圾处理技术,如垃圾焚烧、填埋、堆肥等,以及它们的环境影响。
-环保组织介绍:介绍国内外知名的环保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和平组织等,了解它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
-垃圾回收利用案例:展示一些成功的垃圾回收利用案例,如塑料瓶回收、废纸再生等,让学生了解垃圾回收的经济效益。
2.拓展建议:
-学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