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是周长》。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简单的加减法。这些基础知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通过探究周长的概念,学生能够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从直观图形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培养直观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能力尚待提高。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具备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空间观念。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逐渐增强,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培养。他们能够通过直观操作来感知图形的特征,但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纪律性,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限制,他们在学习“什么是周长”这一章节时,可能会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常见图形的周长示例,以及多媒体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纸片,让学生能够亲自测量并计算周长,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台摆放实验器材,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测量活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概念,并尝试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什么是周长”,设计问题如“你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周长?”和“如何测量一个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提问,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周长的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例如思考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自行车轮胎、门窗框等,引出“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周长的定义,以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为例,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测量课桌的周长,并分享测量方法。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测量和讨论,体验周长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测量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周长的计算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设计不同形状的图形,计算并画出它们的周长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周长相关的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例如学习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实践活动和课后拓展,学生能够逐步克服重难点,形成对周长的全面认识。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