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
教学内容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
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的“千米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学习千米的书写和读法;
3.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1千米=1000米);
4.能用千米为单位进行长度估算和测量;
5.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数学抽象:通过认识千米,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抽象思维能力,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千米的概念。
2.逻辑推理:通过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能进行单位间的转换。
3.数学建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估算的能力,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4.数据分析:在测量和估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数学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千米的长度单位概念,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具体包括以下细节:
-明确千米是长度单位,并且比米大的单位。
-掌握1千米等于1000米的换算关系。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和估算。
举例:通过展示一条1千米的道路,让学生实际走一走,感受千米的长度,从而理解千米的概念。同时,通过展示1千米等于1000米的模型或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具体感知和实际应用,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具体包括以下细节:
-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把握千米的实际长度。
-学生可能不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容易混淆。
-学生在实际测量和估算时,可能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千米和米。
举例: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利用校园或社区中的实际距离,如操场的一圈是400米,让学生估算操场的长度是多少千米,通过实际测量验证。
-通过制作千米与米的换算卡片,让学生进行游戏化的练习,加深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将其换算成千米,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换算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堂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千米长度单位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千米与米换算关系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卷尺、测量绳等,用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测量,增强对千米长度单位的感知。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讨论活动,同时保持教室整洁有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城市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包含不同的道路和建筑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注意到的长度单位(如米)。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要描述一段很长的距离,比如从学校到公园,我们应该使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3.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想法。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千米的介绍:在黑板上展示千米的定义和符号,解释1千米等于1000米的概念。
-用时:3分钟
2.实例讲解:展示一张地图,指出学校到公园的实际距离,并讲解如何使用千米进行描述。
-用时:5分钟
3.千米与米的换算: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演示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用时:4分钟
4.互动环节:教师提问,“1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回答后,再问“如果一段路长500米,我们该如何用千米表示?”
-用时:3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卷尺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千米和米进行记录。
-用时:5分钟
2.分享与讨论: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讨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千米更合适。
-用时:3分钟
3.练习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几道关于千米和米换算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用时:2分钟
四、课堂提问与反馈(5分钟)
1.教师提问:随机提问几位学生,“你能举一个生活中使用千米的例子吗?”
2.学生回答: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回答,教师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