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神奇的降落伞》(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国通用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第6课《神奇的降落伞》(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国通用。本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制作降落伞,让学生了解空气阻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制作降落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原理。
2.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出改进建议,激发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降落伞制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降落伞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降落伞制作的基本原理,包括空气阻力的作用和如何利用空气阻力使物体减速降落。
-学生能够根据降落伞的面积和重量设计出合理的降落伞,确保其能在空中稳定降落。
-重点讲解如何使用不同材料(如纸张、塑料袋等)来制作降落伞,以及如何调整设计参数以影响降落速度。
2.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阻力与降落伞面积、重量的关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能面临沟通和协作的难题,如何有效分工和交流是难点之一。
-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测量降落伞的降落时间和高度,并分析数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神奇的降落伞》实践活动的教材或学习单。
2.辅助材料:准备与降落伞制作相关的图片、视频,展示不同设计和实验过程。
3.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纸张、塑料袋、剪刀、胶带等制作降落伞的材料,以及计时器、测量尺等实验工具。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从飞机上跳伞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跳伞运动员是如何安全降落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其实,降落伞的作用就是利用空气阻力让物体减速降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降落伞。”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降落伞的基本原理,包括空气阻力的作用和降落伞的设计要点。
-介绍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纸张、塑料袋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降落伞。
-强调设计降落伞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面积、重量、形状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如何调整设计参数以影响降落速度。
3.实验操作(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降落伞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降落伞。
-教师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尖锐物品。
4.降落伞实验(10分钟)
-学生将制作好的降落伞进行实验,观察降落伞的降落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降落速度的因素。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使降落伞更快地降落,应该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设计降落伞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6.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降落伞在哪些情况下会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降落伞在航空、跳伞、模型制作等领域的应用。
-教师总结,强调降落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降落伞的制作原理和实验过程。
-提出拓展问题:“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可以回收的降落伞,应该怎么设计?”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创新设计思路。
-教师点评并总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挥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环节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核心素养。教学流程符合实际学情,紧扣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降落伞的基本原理,包括空气阻力对物体降落速度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设计和制作降落伞,体验科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使用剪刀、胶带等工具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思维能力:
-学生在设计和制作降落伞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和协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