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为《分数的初步认识(二)》,选自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按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能按分数的意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能按分数的意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学生通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将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分数的表示和意义,增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分数的分割和表示,学生将提升推理能力,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此外,学生将培养模型思想,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思考和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操作和直观图形理解分数的概念,例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整体的1/4。
-分数的表示方法:强调学生能够用分数的符号(如1/4)来表示所分割的份数,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数形式。
2.教学难点
-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分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操作和图形联系起来。例如,理解“一个苹果的1/4”实际上是指将苹果分成4份后取其中一份。
-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可能会遇到如何比较不同分数大小的问题,如比较1/3和1/2的大小。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母不同,需要找到公共分母或使用等值分数进行比较。
-分数的应用:将分数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例如,解决“一个班级有24人,其中1/4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能够将分数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如苹果、饼干、纸片等用于分割的图形),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分数的动画演示视频、在线互动游戏
-教学手段:实物操作、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出示一个被平均分成四份的图形,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图形被分成了几份?每一份占整体的是多少?”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分数概念,提问:“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认识分数的吗?谁能用分数来表示这个图形的每一份?”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分数的意义,通过实物操作和图形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
-举例说明:以苹果、饼干等实物为例,展示如何将它们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每一份。
-互动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一块蛋糕、一条绳子等。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学生反馈: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课后练习:布置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分数表示家中物品的数量,如水果、玩具等。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分数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分数接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分数知识。
-分数故事:让学生讲述一个与分数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课堂评价(约5分钟)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学生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指导。
8.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他们能够通过具体操作和直观图形理解分数的概念,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