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说课稿设计(pdf)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正确认识情绪,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积极情绪情感。通过分析课本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与情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课程之前,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情绪认知,如知道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表达,但对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我认知和社交关系有较高的兴趣,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可能多样化,有的学生擅长通过讨论和互动学习,有的则更偏好独立思考和阅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区分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对于情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认识。此外,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可能缺乏有效的调节方法,导致情绪波动较大。此外,由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需要学会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书包、互动教学软件
-课程平台:学校在线教育平台、班级微信群、QQ群
-信息化资源:情绪管理相关视频、音频资料、情绪管理互动游戏
-教学手段:PPT课件、情绪卡片、小组讨论材料、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在视频中找到哪些不同的情绪?”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的情绪?情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学生分享: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不同情绪,以及这些情绪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理解情绪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情绪的定义:介绍情绪的概念,强调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
2.情绪的类型:讲解基本情绪类型,如喜、怒、哀、惧,并举例说明。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阐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4.情绪的调节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运动等。
5.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情绪管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三、师生互动环节(1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
-当遇到负面情绪时,你会怎么做?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情绪调节方法?
(用时:5分钟)
2.角色扮演:请两组学生分别扮演情绪表达者和情绪倾听者,模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情绪冲突的场景。
(用时:5分钟)
3.教师点评:针对角色扮演,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有效的情绪沟通和调节策略。
(用时:5分钟)
**四、巩固练习(5分钟**)
1.完成课本中的“情绪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情绪类型和调节方法的掌握。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六、课后作业**
1.请学生记录自己一天中的情绪变化,并尝试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
2.针对自己的情绪特点,设计一套个性化的情绪调节方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会识别、理解和调节情绪,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认知的提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等,以及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学生学会了多种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运动等,能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