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领会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说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教材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物多样性、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形成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观念。
关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教学难点
理解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实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保护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资料分析法: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重点知识,如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段精彩的大自然视频,视频中呈现出热带雨林中各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成群的牛羊,海洋里五彩斑斓的鱼类、形态各异的珊瑚等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象。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生物?这些生物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宝库,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15分钟)
展示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较少?
我国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我国生物种类具有独特性,拥有许多特有的珍稀生物,如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朱鹮、银杉、珙桐等。
展示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问学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有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种类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三)基因的多样性(15分钟)
展示美国大豆与中国野生大豆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豆患萎黄病,大豆生产面临危机。后来,美国科学家在我国找到了野生大豆,并引进到美国与当地大豆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
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能体会到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性吗?”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多样性与生物性状、生物进化的关系。
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生物种类减少,会对基因多样性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对于保护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展示一些因基因多样性丧失而导致生物灭绝或濒危的案例,如华南虎近亲繁殖导致基因退化、濒危物种繁殖困难等,让学生深刻体会保护基因多样性的紧迫性。
提问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呢?”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基因多样性的措施,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如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等。
(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5分钟)
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们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