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3节教学设计
第周星期年月日
课题
呼吸作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及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分析环境因素(如温度、氧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并能解释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结合案例推理,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关注生物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
难点
重点:呼吸作用的实质及化学方程式;温度、氧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难点: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推理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教学
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
展示卧室摆放多盆绿植的图片,提问:“有人认为绿植能通过光合作用更新卧室空气,因此夜晚在卧室放置大量植物。你支持这种做法吗?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1.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换观点。
2.教师邀请2-3名学生分享,并记录关键词(如“氧气”“二氧化碳”“夜晚”)。
教师引导:“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夜晚则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如何科学理解这一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2.知识讲解(15分钟)
(1)呼吸作用的过程
实验现象回顾(结合PPT动画演示):
①实验1:种子萌发释放气体
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这说明萌发种子释放了什么气体?依据是什么?”(引导回忆: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②实验2: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对比现象:甲瓶(萌发种子)中蜡烛熄灭,乙瓶(煮熟种子)中蜡烛持续燃烧。
追问:“甲瓶的氧气为何减少?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气参与?”
归纳结论:呼吸作用原料:有机物(如葡萄糖)和氧气。
产物: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
板书化学方程式:C6H12O6+O2→CO2+H2O+能量
强调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使用。
(2)呼吸作用的普遍性
提问:“呼吸作用是否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中?”
展示植物根、叶、花的显微结构图,说明所有活细胞均进行呼吸作用,主要场所为线粒体。
3.实验分析与推理(10分钟)
案例探究:甜瓜含糖量差异之谜
数据呈现(投影表格):
地点
白天温度
夜间温度
含糖量
甲地
33℃
12℃
高
乙地
33℃
22℃
低
小组任务(4人一组,限时3分钟):
1.分析昼夜温差如何影响呼吸作用。
2.推理甲地甜瓜含糖量高的原因。
汇报与总结: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
“夜间低温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分解,更多糖分得以积累。”
延伸提问**:*“新疆瓜果甜度高是否与此原理相关?”
4.应用探究(6分钟)
(1)农业生产中的智慧
情境联想:“农民在田间松土、粮仓保持干燥低温——这些措施与呼吸作用有何关联?”
学生抢答: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呼吸。
低温干燥→抑制种子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农业技术员”,为以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水培植物根系易缺氧,如何保障其呼吸?”
(预设答案:增氧泵、定期换水、控制水位等。)
(2)生命现象解密
快速问答:
“为什么鲜花比绿叶更容易枯萎?采摘后的水果为何要冷藏运输?”
(答案:生命活动旺盛的器官呼吸作用强,消耗有机物快;低温抑制呼吸,延长保鲜期。)
5.总结与作业(4分钟)
思维导图共建:
教师板书框架,学生补充关键词(如“原料”“产物”“实质”“应用”),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易维训练”,用箭头图梳理甜瓜案例的推理逻辑。
2.实践任务:观察家中水果的保存方式,分析其是否合理,并撰写改进建议(50字以内)。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实质:有机物+氧→CO?+水+能量
1.实质:有机物+氧→CO?+水+能量
2.影响因素:
温度:低温抑制呼吸
氧气:充足促进呼吸
3.应用:储藏粮食、松土排水
课后
反思
通过实验和案例增强直观性,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可增加小组讨论环节,深化对呼吸作用应用的理解。
执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