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第三节呼吸作用
一、教学依据及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的第三节《呼吸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即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为后续学习植物的其他生理过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等。学生在前面知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及在生活生产的应用后,今天又来认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对呼吸作用的直观认识。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认识到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同时,了解呼吸作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释呼吸作用的原理。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设计并完成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概念
1.大概念: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平衡。
2.重要概念: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次位概念: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
四、设计思路: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设计,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时间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适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实质及其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能说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以及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七、教学准备和教学时数
1.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实验器材
2.课时: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前面提到,植物能更新房间内的空气,那么,卧室内就可以大量摆放盆栽植物呢?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否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指出问题的依据。
任务一:
呼吸作用的过程(能量的变化)
1.学生先阅读P38-39页内容
2.教师演示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①课前一天,教师在两个暖水瓶装入种子;
②甲放入萌发的种子,乙瓶装入煮熟的种子;
③分别插入温度计,起初的读数一样;
④上课时取出温度计,比较两瓶温度的变化。
讨论:
(1)甲瓶与乙瓶中的温度发生差异说明了什么?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变化?
归纳小结: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的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理解识记
通过观察现象,说出变化的原理和原因。
任务二: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学生阅读P39-40页内容,并思考
教师演示实验: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①课前一天,教师先设计如下实验
②课堂上教师展示和验证实验结果
讨论:
演示实验1中的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放出来的气体是什么?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在演示实验2中,为什么蜡烛在甲、乙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甲瓶中的蜡烛熄灭是因为瓶里没有氧气了,而乙瓶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是因为乙瓶里仍有助燃的氧气。
学生阅读,专心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并识记教师的讲解。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并从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当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堂演练
1.在温暖的环境中久放的萝卜会逐渐变成空心,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
A.萝卜呼吸作用消耗了其中的有机物
B.被周围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
C.萝卜进行蒸腾作用,散失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