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7 紫藤萝瀑布 教案.docx
文件大小:17.6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3.2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NUMPAGES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执教者

课题

?紫藤萝瀑布?

解读理念

?紫藤萝瀑布?写于1982年5月。当时“文革〞动乱结束不久,作者心灵的创伤尚未平复,小弟又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内心伤痛,无以纾解,偶然于行进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的衰而又盛,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了生活的勇气,于是写成此文。

学情分析

大局部学生通过小学到初中的半年过渡,逐渐熟悉了初中语文的学习,但是理解欣赏能力仍然有待加强提高。这节课就是帮助学生能在原来诵读的根底上,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二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3.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此举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7.了解常用修辞,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力目标

朗诵课文、写作能力

知识目标

体会修辞及其表现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资源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课件

3.?紫藤萝瀑布?朗读MP3

教学重点

词的赏析: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词句,学习作者如何描摹紫藤萝的美;

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梳理情感变化;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2.提前布置学生复习有关于词和作者的有关知识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想要跟大家共同欣赏一株名叫紫藤萝的花,在古代,紫藤萝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只有四品及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种植,诗人也爱它,诗仙李白就有诗曰:“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我就在想,紫藤是否与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芬芳与美丽,更是因为花开花落之间那份生命的厚重与坚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当代女作家,来欣赏她生命中那一株紫藤萝。

出示PPT,简介作者宗璞。

学生聆听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听录音,答复下列问题:根据作者行动变化的词,来划分文章段落

找出录音中读错的字词

答复提出的问题:根据作者行动变化的词,来划分文章段落。

4.阅读1—6自然段,来仔细欣赏这一株紫藤萝,并答复下列问题:这株藤萝开什么样的花?

5.阅读第7段,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6.作者为什么疑惑痛苦呢?

7.因为弟弟重病而备受困扰的作者,在看到这一树紫藤萝时,释然了。这是她被包裹在一片紫色之中,如梦幻一般,紫色的花,紫色的香气。

8.十年前的紫藤开什么样的花?

9.为什么要拆紫藤萝花架呢?

10.现在的紫藤萝开什么样的花

总结: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藤萝花?

作者悟出了什么真谛?

作者能不能像现在的紫藤萝一样?

作者情感变化

播放录音在白板上出示要求

同学们,老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和听录音的情况,录音中出现了两个错音,请同学们找出来

请同学们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

板书: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伫立凝望不觉加快了脚步

划分层次:1—67—910—11

赏花忆花悟花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1—6自然段,来仔细欣赏这一株紫藤萝,并答复下列问题:这株藤萝开什么样的花?

听学生答复,并根据学生答复进行再次提问,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紫藤萝的美。

如此美丽的紫藤萝,难怪作者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去细细欣赏,她在伫立凝望之时,心情有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板书

出示作者弟弟重病的PPT

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香气能看到吗?

那么,作者说紫色的香气,合理吗?

简单讲解通感。

在这紫色的梦幻中,作者回到了十年前,十年前的紫藤萝开什么样的花?

老师读课文

出示“文化大革命〞背景资料PPT

那么,现在的紫藤萝开什么样的花呢?请同学们齐读第9自然段。

经过十年前后比照,这是一株什么样的紫藤萝?

出示PPT

那么,与紫藤萝有着相同经历的作者能不能像紫藤萝一样的?

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听录音,找学生试着圈点勾画,画出行动路线

找出错误

迸溅伫立

一位同学答复,根据提示,总结段落大意

答复老师的问题,随着老师问题的加深,更深入了解紫藤萝的美

答复下列问题:由疑惑痛苦安宁喜悦

看PPT体会情感

不能

合理,运用了通感

听老师读课文,答复下列问题

根据资料,答复下列问题

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