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二、《修复一张旧照片》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修复一张旧照片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修复一张旧照片,包括照片的扫描、预处理、修复和美化等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础的图像处理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将通过以下方面得到提升:
1.信息意识:学会识别和处理数字化图像信息,增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2.计算思维: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设计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在修复旧照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创新性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以下核心内容:
-图像扫描与导入: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扫描仪将旧照片转化为数字格式,并导入到图像处理软件中。例如,讲解扫描仪的设置参数,以及如何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以确保扫描质量。
-图像修复工具的应用:详细讲解如何使用修复画笔、克隆图章等工具去除照片上的污点、划痕和褪色部分。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精确选择修复区域,以及如何调整工具参数以匹配周围像素。
-色彩调整与美化:强调如何通过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调整等操作来改善照片的整体视觉效果。例如,展示如何调整色阶曲线以恢复照片的色彩,以及如何使用滤镜增强照片的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扫描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扫描仪的设置,导致图像质量不佳。难点在于如何调整扫描分辨率、色彩模式等参数,以确保扫描出的图像清晰且不失真。
-修复工具的精确使用:学生可能在使用修复工具时难以精确控制,导致修复效果不理想。难点在于如何准确选取修复样本,以及如何调整工具大小和硬度以适应不同修复需求。
-色彩调整的技巧:学生在调整色彩时可能难以把握度,导致照片色彩失真。难点在于如何平衡色彩调整的幅度,以及如何使用色彩校正工具进行微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项目导向学习。首先,通过讲授介绍图像修复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理解理论基础知识。随后,通过展示具体的旧照片修复案例,让学生观察修复前后的变化,引导他们讨论修复技巧和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负责修复一张旧照片,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修复过程,以及使用互动式白板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修复前后的旧照片,引发学生对图像修复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图像处理基础知识,如图像格式、分辨率等概念。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图像扫描、修复工具的使用和色彩调整。
-图像扫描: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扫描仪,包括分辨率、色彩模式的设置。
-修复工具:展示修复画笔、克隆图章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色彩调整:介绍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调整和色阶曲线的使用。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的修复案例,解释修复工具和色彩调整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工具和调整策略。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修复一张提前准备好的旧照片。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强调图像修复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独立完成修复过程,并在下节课展示和讨论。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部分:
-展示修复前后的照片,引发兴趣。
-回顾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新课呈现部分:
-讲解图像扫描的重要性及操作步骤。
-展示修复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修复画笔、克隆图章等。
-介绍色彩调整的技巧,如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调整。
-通过案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修复过程。
-巩固练习部分: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