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说课稿1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情趣。学生将通过阅读《春》一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对于本课所涉及的古典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界和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春天的描写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较快,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擅长通过阅读来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来提高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春》这首诗时,可能会遇到对某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困难,以及对作者情感把握不准确的问题。此外,由于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有限,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以便跟随课堂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春》相关的图片,如春天的自然风光、植物生长图片,以及相关的音乐视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分析等教学资料。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春天的图片,如盛开的花朵、嫩绿的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春天的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春》。”
2.讲授新知(20分钟)
-播放与《春》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师朗读《春》,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和表达方式。
-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如“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比喻,以及“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拟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诗句,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句,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创作技巧。
-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春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春》这首诗,并思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的。
-预告下节课内容,让学生对下一课的学习有所期待。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唐代、宋代等诗歌盛世,以及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
-春天的自然现象:搜集关于春天自然现象的资料,如春天的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动物迁徙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春天的特点。
-春节文化:介绍与春天相关的传统节日——春节,包括春节的习俗、食物、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春天的紧密联系。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春》这首诗的作者朱自清还有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如《荷塘月色》、《背影》等,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观看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关于春天的纪录片,如《春天来了》、《鸟的迁徙》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更直观地感受春天的气息。
-参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植树、赏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