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NUMPAGES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二十二?礼记?二那么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文章
2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3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获得人生启示。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知识链接: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一〕虽有佳肴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在原文下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4、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理解填空。
1、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三、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四、同步精读。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5.戏:戏弄。
6.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8.光:这里指阳光。9、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
究竟哪个好呢?.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盲臣安敢戏其君〔〕
2、文中画线局部没有标点符号,请你在需要加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文中师旷如何劝谏晋平公的,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大道之行也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以下加点词语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
二、借助注解读懂课文。解释加点词语,翻译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