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2.2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12.6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1.39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

3.2.2光合作用(第2课时)

教材

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知识容量大,内容较抽象,实验设计丰富。本课时内容教材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内容串起来,以事实性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光合作用概念,再结合第一课时的条件、场所,从而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理解光合作用中的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

学情

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以及产物,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较活跃,探索心强,教师通过引导可以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自主思考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以及产物。

教学

目标

运用对照原则等设计并完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探究活动,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运用物质与能量观阐释光合作用的实质。

3、运用光合作用原理解释农业上的相关应用。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

运用物质与能量观阐释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1、运用对照原则等设计并完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回顾旧知】

复习回顾“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学生回忆抢答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原料。

回忆抢答

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协同探索

【活动一:观察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教师展示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提问:

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植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现象可以得出植物能够更新“污浊”的空气,根据已有知识可以得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的结论,

教师追问:

3、植物不断产生氧气,以什么为原料呢?

根据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引导学生猜测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以上两个结论。

【活动二: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的实验】

教师展示教材实验过程及示意图,并补充提示:氧气有助燃的作用。

提问:

1、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再做一遍,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吗?

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活动三: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1、教师提问:该如何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呢?

该环节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材料:玻璃罩2个、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2盆、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烧杯2个(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2、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讲解本组实验方案,鼓励各组之间以对照原则为重点进行互评补充。

教师引导总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引导学生根据赫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推测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观察思考

回答问题

放入植物后蜡烛未熄灭,小鼠未死亡。

植物能产生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需要的氧气

思考猜测: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回答

理解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渗透核心素养

三、小结提升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师引导总结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变以及能量转化。

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

4、拓展提升,科学技术社会:人工合成淀粉

理解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

总结巩固

拓展提升

四、练习反馈

练习课后习题

练习巩固

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