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县中学电子备课教案
授课时间:组长批阅:
课时
1课时
课题
光合作用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4.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6.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7.关注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重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2.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分析。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包括森林、草原、农田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植物的生长状况。
提出问题: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从哪里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介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实验过程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小白鼠会死亡?而在有植物的密闭容器中,蜡烛能继续燃烧,小白鼠能正常存活?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介绍英格豪斯的实验:说明他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发现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介绍萨克斯的实验: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包括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脱色、染色等。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介绍恩格尔曼的实验:展示实验装置图和实验结果,说明该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总结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强调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探究实验,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stackrel{光能}{→}叶绿体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解释反应式中各物质的来源和去向,以及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原料: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举例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如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产物:根据萨克斯的实验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强调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是生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
条件:回顾英格豪斯的实验,明确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展示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生长的图片,说明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场所:根据恩格尔曼的实验,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介绍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能够吸收光能。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实质:从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方面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对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维持碳-氧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等。
课后小结: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概念、原料、产物、条件、场所、质和意义。2.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植物的生长和环境保护。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A.氧气和水B.二氧化碳和水C.氧气和淀粉D.二氧化碳和淀粉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
A.溶解叶绿素B.破坏细胞核C.破坏细胞膜D.溶解细胞中的淀粉
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A.线粒体B.叶绿体C.液泡D.细胞核
4.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A.光能→化学能B.化学能→光能C.光能→热能D.热能→光能
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植物自身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B.为动物和人提供食物和能量
C.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两种气体的含量比较稳定D.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动植物和人的呼吸提供氧气
6.在“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中,滴入碘液后,叶片的见光部分()
A.变成蓝色B.变成红色C.变成黄色D.不变色
7.若将某植株一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