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内容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本节课选自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政府抗战政策、全民族抗战的爆发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抗战的全过程。
2.增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学会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有效分析。
3.提升学生家国情怀,认识到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和民族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这一阶段的历史,学生可能掌握不够深入,对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政策等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程感兴趣,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但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图表和地图来学习历史,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文本资料深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1)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把握不准确,难以理清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发展脉络;(2)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标准理解不足,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3)对抗战时期的复杂背景和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和分析方法,逐步克服困难,提升历史素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使用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重点翻阅第22课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图表等,以及关于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的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形式。
3.教室布置:利用黑板或投影仪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有多少了解?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展示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烈。
简短介绍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局部抗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影响。
过程:
讲解局部抗战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事件和参与方。
详细介绍局部抗战的发展过程,如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等,使用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事件顺序。
3.局部抗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局部抗战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全面了解局部抗战的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转折点的影响,以及局部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局部抗战事件,如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等。
小组内讨论该事件的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事件背景、影响和讨论的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局部抗战的定义、发展过程、案例分析等。
强调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深远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资料,撰写一篇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抗日战争》系列书籍,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