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5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蒹葭》,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朗读、默写和背诵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文言词汇和句式,但对于《诗经》这样较为古老的文学作品,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各有不同,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此感到陌生和排斥。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使他们在学习《蒹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蒹葭》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如模拟古代诗歌吟咏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诗歌原文、注释和背景资料,增强视觉效果。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古诗词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韵律。
-互动软件:使用教学互动软件,如在线问答、投票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经》吗?它是一本怎样的书?”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经》相关知识,如《诗经》的起源、地位和影响。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蒹葭》的背景、作者、创作意图以及诗歌的意境。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蒹葭》中的具体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并尝试背诵。之后,进行课堂默写,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教师指导:在学生朗读和背诵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效果。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蒹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同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如《关雎》、《蒹葭》等,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课后延伸(约10分钟,非课堂时间)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7.反馈与评价(下一节课前5分钟)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蒹葭》背景资料:《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蒹葭、白露、伊人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主人公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古代诗歌欣赏:介绍《诗经》中其他著名的篇目,如《关雎》、《鹿鸣》、《伐檀》等,以及它们的文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