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课时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腔肠动物的特征,如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特征,如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1)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发展科学观察和推理能力;2)生命观念,使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3)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形成科学结论;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以及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消化腔和口肛门的区别。
2.识别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难点:
1.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与具体的生物实例相结合。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消化腔和口肛门的结构差异。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特征的理解。
3.利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生物进化中的关系。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征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器材、模型等,用于观察和实验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分组实验和讨论的便利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生活环境视频,如珊瑚礁、淡水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腔肠动物的特征
-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消化系统等。
-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珊瑚、海葵等腔肠动物的实际例子。
-引导学生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特征
-介绍扁形动物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消化系统等。
-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吸虫、涡虫等扁形动物的实际例子。
-引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如何区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展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提问。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两种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关系。
2.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
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计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腔肠动物的特征:
-生活环境:主要生活在水中,包括海洋、淡水等。
-身体结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消化系统: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生殖方式:出芽生殖或两性生殖。
2.扁形动物的特征:
-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土壤中。
-身体结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
-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消化腔较大。
-神经系统:有梯状神经系统,包括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