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功能,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作用。通过观察呼吸道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呼吸系统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性思考。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呼吸系统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机制和生理过程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展示,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呼吸道各部分的功能。
2.难点: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呼吸道如何处理空气中的杂质,如通过模拟实验展示鼻腔加湿、过滤功能,以及气管、支气管的清洁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理过程。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呼吸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的理解奠定基础。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呼吸道的作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加深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动画和图片展示呼吸道内部结构,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进行知识问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教具:展示呼吸道的模型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吸入的空气都需要经过哪些处理吗?”的问题开场,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系统的功能。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呼吸系统的组成,如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以及它们的基本功能。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功能,包括鼻腔的加湿、过滤和预热,以及气管和支气管的清洁作用。
举例说明: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下的呼吸系统如何处理空气,如沙漠地区的鼻腔适应性和城市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的挑战。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析呼吸道各部分如何共同工作,以处理吸入的空气。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如用湿纸巾模拟鼻腔加湿,用细沙模拟气管过滤。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组,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理解实验原理。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呼吸系统健康。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对呼吸道功能的理解。
额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或自己的呼吸过程,记录并描述呼吸道的处理步骤。
6.深入探究活动(约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呼吸道某一部分受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教师总结: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呼吸道受损可能导致的疾病及其影响。
7.实践操作(约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和患者,讨论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教师观察并给予反馈,强调正确的呼吸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习惯。
8.课堂反思(约5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9.教学延伸(约5分钟):
教师介绍与呼吸道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0.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呼吸道对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呼吸系统的健康。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呼吸系统结构图:提供详细的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图,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部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功能介绍:收集有关呼吸道对空气处理功能的科普文章,介绍鼻腔加湿、过滤和预热的作用,以及气管和支气管的清洁机制。
-呼吸系统疾病案例:搜集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案例,如感冒、哮喘、肺炎等,分析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让学生了解呼吸道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呼吸系统健康知识:整理一些关于呼吸系统健康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正确的呼吸方式、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等。
2.拓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