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神经调节(第1课时)(说课稿)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以及反射的概念。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八年级科学上册《人体与动物》章节中的“神经系统”相关内容相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科学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神经调节的过程,并学会从生物学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神经系统的组成:详细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包括脑、脊髓、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等组成部分。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重点阐述反射的概念,包括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的类型,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教学难点
①反射弧的神经传递过程:理解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包括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②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探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涉及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结合,以及大脑皮层在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协同作用,以及两者在调节效率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讲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神经调节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在讲解反射弧和条件反射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神经调节的过程,加深对神经冲动传递和反射机制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PPT展示神经系统结构图和解剖图,增强直观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2.实物模型:展示神经系统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互动软件:利用教育软件进行互动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人体生理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人体是如何协调各种生理活动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如何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3.引导思考:提出问题:“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
1.神经系统的组成:
-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包括脑、脊髓、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等组成部分。
-展示神经系统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用时:10分钟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讲解反射的概念,包括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的类型,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通过动画演示反射弧的神经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神经冲动的传递。
-用时:10分钟
3.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
-探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涉及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结合,以及大脑皮层在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用时:10分钟
巩固练习:
1.反馈练习:
-让学生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用时:5分钟
2.课堂讨论:
-提出问题:“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生理功能调节中有何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用时:10分钟
课堂提问:
1.提问环节一: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用时:5分钟
2.提问环节二:
-提问:“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条件反射形成机制的理解。
-用时: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
1.互动环节一:
-教师展示神经系统实物模型,邀请学生上台观察并描述其结构。
-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用时:5分钟
2.互动环节二:
-教师提问:“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神经调节的存在?”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用时:10分钟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1.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
-用时:10分钟
2.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和总结,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神经科学的发展,激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