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掌握。
2.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难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验证。
2.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定量关系理解。
解决办法:
1.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现象,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定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在规律。
4.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突破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器材(金属片、酸、氧气发生装置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课程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金属化学性质相关教学视频、在线实验操作指南。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小组合作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金属制品是如何制造的?金属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金属的物理性质,为学习本节课的化学性质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原理和现象。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实验视频或图片,展示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互动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验证方法,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探究(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指导: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数据分析(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总结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规律。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2)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金属的应用,思考金属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3)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寻找答案。
7.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8.教学延伸(约5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如介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理解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原理,并能正确解释实验现象。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金属及其化学性质,如铁生锈、铝形成氧化膜等。
2.技能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了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
4.学习态度: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提升,增强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金属化学性质知识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金属腐蚀、金属制品的保养等。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6.综合素养:
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评价与反思: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学生学会了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