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体悟生命价值第12课感悟人生第1框认识人生意义说课稿苏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体悟生命价值第12课感悟人生第1框认识人生意义说课稿苏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认识人生意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会在集体中共同成长。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有所了解。但关于“生命价值”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认知,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命价值这样的抽象概念有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习风格上,既有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依赖同伴合作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容易陷入对生命价值单一维度的认识。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生活经历有限,难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可能因表达不畅而难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便于学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生命价值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实验器材:无特殊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确保教室安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展示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人物传记、励志故事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人生意义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人生意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人生意义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生意义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人生意义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人生意义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人生意义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生意义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科学家为科学事业献身、医生救死扶伤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生意义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人生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生意义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生意义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人生意义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人生意义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人生意义。
7.布置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认识自己人生意义的短文或报告。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字数要求、格式规范,并鼓励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知识点梳理
1.生命的独特性
-生命来之不易,是独特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
2.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实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