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权利保障于法有据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配套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权利保障于法有据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民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作用,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学会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自身权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法治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高二政治《法律与生活》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法律基础知识,包括法律的定义、特征、作用等。他们对基本的法律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法律如何具体保障个人权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权利保障等社会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通过案例学习来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系统梳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法律术语和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存在难度,三是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法律条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法律与生活》教材,以便于课堂阅读和笔记。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案例分析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但若需模拟法庭辩论,则需准备模拟法庭的道具和场地。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和标记笔,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法律与生活》中关于“权利保障”的预习资料,如PPT、相关法律条文摘录、典型案例分析视频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识别法律条文中的权利保障内容。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权利保障于法有据”这一主题,设计问题如“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律是如何保障这些权利的?”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或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权利保障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对法律保障权利的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思维导图或提出的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或直接给老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一个实际案例引入,如“某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例”,引出权利保障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障机制,如宪法、民法等法律条文中的具体规定。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权利保障问题,并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法律条文如何应用于实际案例。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权利保障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如阅读相关法律条文,并撰写读后感。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法律书籍、网站或视频,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阅读任务,并撰写读后感。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扩大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并提出改进建议。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法律如何保障个人权利,难点在于将法律条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和课后拓展,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意识增强
2.权利义务观念清晰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到权利的实现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体验了作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3.法律知识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法律条文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程序。他们能够识别法律条文中的权利保障条款,了解法律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的具体规定。此外,学生还学会了如何查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