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这五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飞来峰》、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这五首诗都是古典诗词,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如格律、韵律、意象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五首不同风格的诗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解读诗歌、分析诗人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诗歌的意象分析: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草”意象,体会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b.诗歌的抒情手法: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借景抒情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抒发情感。
c.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以《题西林壁》为例,强调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节奏感。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于一些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歌背景的了解:对于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诗歌,如《登飞来峰》,学生可能对历史背景不熟悉,教师需通过简要介绍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c.诗歌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纸质教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用于资源共享和在线讨论。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鉴赏相关视频资料、电子诗歌文本、古诗词背景资料库。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诗歌朗诵、板书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诗人或作品?”
展示一些关于古诗词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古代书法作品、诗人画像、著名景点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指出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陶冶情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诗词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古诗词的定义,包括诗、词、赋等不同体裁的特点。
详细介绍古诗词的组成部分,如平仄、韵律、意象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古诗词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诗词案例进行分析,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题西林壁》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古诗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传承,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深入研究。
小组内讨论这首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意境特点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诗词的解读、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等。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