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七年级生物下册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相衔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的营养素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食物营养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通过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学会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食物,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在知识层面上,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基本的生物知识,如细胞、遗传等基础概念。然而,对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主题,他们可能对营养素的具体种类、作用和食物来源了解有限。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在数据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强,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尚需引导。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食物营养知识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此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力和对饮食的关注度也不尽相同,这将对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贴近生活、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饮食观念。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食物营养的基本概念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营养师,分析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实施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食物中营养素的溶解和反应,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4.利用多媒体展示食物图片和营养信息图表,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设计互动游戏,如“营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不同人群的饮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平时饮食中常见的食物,以及他们对这些食物营养成分的了解。
3.引导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食物对身体好,有的食物对身体不好?”激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2.介绍每种营养素的作用、食物来源和摄入量。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
2.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营养师,分析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食物中营养素的溶解和反应,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食物营养的重要性。
2.提出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一周的饮食情况,分析家庭饮食的营养成分。
七、拓展延伸(5分钟)
1.鼓励学生关注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课堂小结(5分钟)
7.拓展延伸(5分钟)
教学双边互动,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设计,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饮食观念。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食物营养成分表:提供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
-营养知识科普文章:收集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的科普文章,介绍营养素的作用、食物选择和健康饮食原则。
-食物金字塔图解:展示食物金字塔图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在饮食中的比例和重要性。
-营养师访谈视频:邀请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