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通过分析古代文化遗迹、历史人物、经典文献等,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课程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提升文化自信。
2.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难点:
1.如何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2.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特点具体化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如讲解《论语》等经典文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例,如古建筑、艺术作品、传统节日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化特点。
3.设计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通过交流合作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4.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资料库、历史文献电子版
4.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播放、实物展示(如文物复制品)、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件代表性文物(如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它有哪些特点?”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使用PPT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结合历史文献和实物案例,详细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对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中华文明史》
-文献:《论语》、《道德经》、《孟子》等经典著作
-电影:《孔子》、《英雄》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电影
-电视剧:《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历史题材剧集
-纪录片:《中华文明》、《故宫》等历史文化纪录片
-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地方历史博物馆
-文化遗址: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苏州园林等
-艺术作品: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
2.拓展建议:
-阅读经典:鼓励学生阅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文献,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观看影视作品:通过观看《孔子》、《英雄》等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观博物馆和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习传统艺术:鼓励学生参与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传统艺术的学习,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如何传承和弘扬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