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鼎盛,同时认识到清朝所面临的危机,为后续学习清朝衰落和近代史铺垫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分析清朝前中期的发展与危机的相关史料,提高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解读清朝前中期的社会现象,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理解。
3.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增强对历史进程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高一历史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初步的了解。他们对清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清朝前中期的发展特点、社会矛盾以及面临的危机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一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具有兴趣,他们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叙述来理解历史。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从历史现象中提取信息。学习风格上,大部分学生偏好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学习,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清朝前中期历史的发展脉络可能感到困惑,难以把握清朝鼎盛与危机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历史资料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面临史料解读和论证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清朝前中期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历史地图以及反映清朝鼎盛与危机的视频资料。
3.教学活动:设计小组讨论用的表格和卡片,用于学生分析清朝社会现象和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清朝时期的宫廷画卷或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这幅画描绘了哪个朝代的景象?你们能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清朝前中期,探索这个时期的鼎盛与危机。”
2.讲授新知(20分钟)
-清朝前期的政治:介绍清朝的建立、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统治特点,强调他们的政治改革和中央集权加强。
-清朝前期的经济:讲解清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丝织业、瓷器业和海外贸易的繁荣。
-清朝前期的文化:介绍清朝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如《四库全书》的编纂、京剧的形成等。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阐述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民族政策的调整。
-清朝前期的危机:分析清朝面临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问题,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有哪些关系?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准备分享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了解了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思考以下问题:清朝前期的鼎盛是如何形成的?危机又有哪些表现?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朝前中期历史的认识。”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教师强调作业要求。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演变、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
-学生能够理解清朝前中期社会矛盾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土地兼并、财政困难、农民起义等问题。
2.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对清朝前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论证。
3.学习技能: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表、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总结。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客观的评价。
-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5.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