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为主题,结合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探讨其特点,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提升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4.增强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
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包容性、延续性、时代性等,并与现代社会价值相结合。
2.教学难点
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元素,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文化认同。
②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避免陷入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
③在教学中实现跨学科融合,如将历史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性必修3。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古代建筑、书画、音乐等图片资料,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片段。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电子设备,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5分钟)
导入环节:
1.教师展示一幅古代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哪些文化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讲授新课:
(用时:15分钟)
1.教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
-重点讲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用时5分钟。
-分析伦理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用时3分钟。
-介绍文学艺术的特点,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用时7分钟。
2.教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包容性、延续性、时代性等。
-分析包容性特点,结合历史事件,用时5分钟。
-探讨延续性特点,以古代建筑、书法为例,用时5分钟。
-讲解时代性特点,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为例,用时5分钟。
巩固练习:
(用时:15分钟)
1.教师设计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填空题:根据所学内容,填写空缺的词语。(用时5分钟)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分析其内涵与特点。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用时10分钟。
-分组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
(用时:10分钟)
1.教师提问:“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用时5分钟)
2.教师提问:“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相结合?”
-学生分享观点,教师引导讨论,用时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
(用时:5分钟)
1.教师提问:“你最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分享个人喜好,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时2分钟)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总结,用时3分钟。
教学双边互动:
(用时:10分钟)
1.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用时5分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任务,如制作手工艺品、编写剧本等。(用时5分钟)
教学创新:
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结合语文、艺术等学科,拓展知识面。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