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掌握心脏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心脏结构,探究心脏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2.生物观念: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形成生物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观念。
3.科学思维:分析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
4.跨学科实践:结合心脏工作原理,探索心脏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组成部分。
-理解心脏的四个腔室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掌握心脏的跳动原理,即心脏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泵送血液。
2.教学难点:
-理解心脏瓣膜的作用和血液流动的方向,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路径。
-掌握心脏的跳动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包括心脏的节律性和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理解心脏的泵血效率,包括心脏如何通过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以及心脏如何适应身体活动中的需求变化。例如,通过实验演示心脏瓣膜如何控制血液流向,或者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心脏在运动中的变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心脏结构图、血液循环路径图等多媒体图片和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心脏模型、血压计等辅助工具,用于演示心脏工作原理。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安全整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输送血液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课,一起揭开心脏的神秘面纱。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是心脏,今天我们将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新课讲授
1.心脏的结构
a.教师展示心脏解剖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四个腔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b.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认识心脏瓣膜,包括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c.教师讲解瓣膜的作用,即防止血液倒流,确保血液流动方向正确。
d.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心脏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心脏的工作原理
a.教师通过心脏模型演示心脏的跳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变化。
b.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了解心脏如何泵送血液。
c.教师讲解心脏的节律性,以及心脏如何适应身体活动中的需求变化。
d.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心脏的跳动原理。
3.心脏的健康与运动
a.教师讲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对心脏的益处。
b.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保持心脏健康,如何通过运动锻炼心脏。
c.教师总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心脏健康。
三、课堂练习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心脏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重要性。
2.学生总结心脏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健康与运动的关系。
3.教师总结: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我们要关注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作业布置
1.教师布置作业:课后阅读《七年级生物下册》相关内容,了解心脏的更多知识。
2.学生阅读教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标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2.内容:
-心脏结构: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瓣膜
-心脏功能:泵送血液
-心脏工作原理: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
-心脏健康与运动
七、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组成部分。
-学生理解心脏的四个腔室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心脏瓣膜的作用和血液流动的方向。
-学生掌握了心脏的跳动原理,包括心脏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泵送血液,以及心脏的节律性和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2.能力提升: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在分析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时,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