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钢铁长城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15课《钢铁长城》。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抵抗,以及长城的象征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理解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抗日根据地的地理位置、重要领导人、政策特点以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重点二:长城的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长城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象征作用,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运用。这一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战术,如游击战、地道战等,以及这些战术如何有效地对抗日军。
-难点二:长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学生需要深入理解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例如,如何将长城的历史演变与抗日战争的背景相结合,让学生理解长城在民族精神中的地位。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模型(如长城模型)、历史图片和地图。
-课程平台: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历史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视频、音频资料、图片库。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历史纪录片片段、小组讨论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长城的特点。
2.学生分享对长城的了解,教师总结长城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提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面临怎样的困境?”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3.教师提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5.教师提问:“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学生回答后,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7.教师提问:“长城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8.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三、探究活动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关于抗日战争和长城的资料。
2.学生阅读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长城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强调抗日战争和长城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珍惜和平,传承民族精神。
五、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长城防御战。
2.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和长城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学生掌握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文化内涵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象征意义。
2.思辨与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分析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战术选择。
3.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抗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4.文化素养提升
-学生通过学习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提升了文化素养,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