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课时教案首页
年级:九年级学科:化学主备教师:授课教师:
课题
10.2.1几种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第几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碱的基本性质,逐步形成对碱类物质的系统认识,这帮助他们建立起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本质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及分析实验现象,并通过化学方程式表达化学反应。这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方式思考和解释化学现象。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强调实验安全和化学物质的安全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严谨对待每个步骤,还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实验行为负责。
教学重点
常见碱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材分析
在本课题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而认识碱类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教材内容从这两种常见碱的具体实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碱的溶解性、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等基本性质。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直观地看到这些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表达,这有助于强化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和简单化合物有所了解,但对碱类物质的具体性质和应用了解较少。他们对通过实验探索化学反应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兴趣,这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学生在理解和表达化学反应方程式上可能存在困难,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强化。学生对化学用语和符号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需要通过逐步引导和反复练习来增强他们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安全不够重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教具准备
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之前我们讲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性质决定用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哪些化学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问题与预测】(1)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实验与分析】(1)设计实验并实施,验证你对上述问题(1)的预测。
【实验记录】
碱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
变蓝
变红
氢氧化钙溶液
变蓝
变红
【总结】化学性质1: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问题与预测】(2)已知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反应吗?
【实验与分析】(2)讨论分析:
①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②从物质的组成和类别的角度,与上述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写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归纳:上面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化学性质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对应化合物(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
【结论】根据以上实验与分析,归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总结】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共性)的原因
碱在水中都能解离出OH-和金属离子,这就是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思考】利用碱的化学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①熟石灰与沙子混合砌砖;
熟石灰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转变成坚硬的碳酸钙,从而把砖和沙子牢牢地粘在一起。
②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固体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易吸水潮解,潮解后的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必须密封保存。
【思考】通过本单元的探究活动,尝试归纳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总结】原因1:20℃时,NaOH的溶解度是111g,Ca(OH)2的溶解度为0.17g。所以NaOH的溶解度大,吸收的量多。
原因2:NaOH与CO2反应无明显现象,Ca(OH)2与CO2反应现象明显,易于观察。
【学生实验】在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溶液和无色的酚酞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应用】③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分别与SO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SO2=Na2SO3+H2O、Ca(OH)2+SO2=CaSO3↓+H2O
2NaOH+SO3=Na2SO4+H2O、Ca(OH)2+SO3=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