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0.2常见的酸和碱(第4课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docx
文件大小:13.6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1.93千字
文档摘要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中和反应,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反应过程,培养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结合微观动画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中和反应在环保、医疗、农业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绿色化学理念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化学方程式书写。

2.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难点:

1.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

2.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实验设计(如NaOH与HCl反应的验证)。

三、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已掌握酸、碱的性质及指示剂变色原理,能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兴趣与能力:九年级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但对微观反应原理理解不足,需结合动画与生活实例辅助。

潜在困难:

1.中和反应的终点判断2.实际应用中试剂的合理选择(如改良酸性土壤用熟石灰而非NaOH)。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演示“消失的猫”——用酚酞在白纸上画猫,喷NaOH溶液显红色,再喷稀盐酸后消失,引发认知冲突。

生活实例:提问“蚊虫叮咬后为何涂抹肥皂水?”引导学生联系酸碱中和原理。

实验探究中和反应

实验1实验探究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如果反应,会有什么现象?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的实验方法。

实验演示:教师规范演示实验过程,边操作边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滴管的使用、搅拌的方法等。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现象分析:颜色变化指示反应终点,温度升高说明放热。

实验2: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

改进方案:使用pH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定量检测酸碱度与温度变化,强化证据意识。

(三)知识建构与应用

微观动画演示:展示H+与OH?结合生成H2O的过程,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同时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结合形成氯化钠(NaCl)。

1.中和反应概念: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强调中和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举例说明常见的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等,并引导学生书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易错辨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让学生举例。

盐的概念:介绍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列举常见的盐,如氯化钙(CaCl?)、硫酸钠(Na?SO?)等。

(四)自学探究

1.提出问题: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然后同桌讨论,代表发言

农业: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对比NaOH的强腐蚀性)。

工业:碱性试剂处理含硫酸的废水。

医疗: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2.小组讨论:

问题:“若误用NaOH中和胃酸有何后果?应选择哪种碱更安全?”

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五)巩固拓展(8分钟)

课堂练习:展示一些与中和反应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判断中和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学生分组绘制中和反应知识网络图,展示并互评。

情感升华:强调中和反应在环保中的价值(如处理工业废水),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七)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制作一份手抄报。

八、板书设计

课题2中和反应

一、定义:酸+碱→盐+水

二、实质:H++OH-=H2O

三、实验验证:

1.酚酞变色法(宏观现象)

2.温度/pH变化法(定量证据)

四、应用:

农业:改良酸性土壤工业:废水处理医疗:胃酸过多药物

五、安全:规范操作,应急处理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趣味导入、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有了较好的理解,也能较好地掌握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练习和指导。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