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章第3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章第3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掌握基因显性和隐性在遗传现象中的表现。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2.教学难点: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遗传过程中如何表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的表达。
-难点举例:在遗传图解中,如何正确判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后代中的表现。
-学生可能对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分析复杂遗传问题时感到困惑。
-难点举例:在分析两个或多个基因的遗传时,如何正确应用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实践操作中的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难点举例:在进行孟德尔遗传实验时,如何设置对照组,如何观察并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生动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本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遗传现象,激发思维,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遗传图解和实验步骤,直观教学。
2.视频播放:播放相关遗传实验视频,增强学生对遗传现象的感性认识。
3.教学软件:运用遗传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展示一些关于遗传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亲子相似性、遗传疾病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遗传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基因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DNA。
详细介绍基因的组成部分,如基因座、等位基因,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遗传案例进行分析,如红绿色盲、单基因遗传病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遗传模式、显隐性表现,让学生全面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基因编辑技术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短文或报告,内容可以包括: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
-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对未来基因研究方向的展望。
六、知识点梳理
1.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基因。
-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能表现出来的基因,但在纯合状态下能够表现出来。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通过等位基因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中。
3.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