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课旨在通过诵读、赏析李煜的这首词,让学生感受词人悲凉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及艺术成就;把握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诵读《虞美人》,感受词中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真挚。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李煜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词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水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备基本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他们可能对诗词的韵律、平仄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然而,对于这首《虞美人》及其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和引导。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一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感到陌生和枯燥,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深入分析诗词的内涵;而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诗词意象和情感方面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也有倾向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虞美人》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词中典故和背景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词意的把握不准确;二是词中的一些意象和比喻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感受;三是词人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学生不易捕捉到词中的情感脉络。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有效的引导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虞美人》相关的图片、李煜生平介绍视频、以及与词中意象相关的背景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以便展示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室一角布置阅读角,提供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李煜的生平故事作为切入点,简要介绍李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对《虞美人》这首词产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李煜和他的词有什么了解?”
-教师展示李煜的《虞美人》词句,提问:“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
2.讲授新知(20分钟)
-第一环节:背景介绍
-教师详细讲解词的写作背景,包括南唐的衰败和李煜的身世,让学生理解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哀愁。
-学生阅读词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环节:词句赏析
-教师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春花”、“秋月”等,讲解其象征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艺术手法探究
-教师讲解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分析其作用。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环节: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词人情感的共鸣。
-学生分享个人感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词中的情感。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展示几首与《虞美人》风格相近的词作,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虞美人》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涵。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肯定。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李煜的其他词作,撰写读书笔记。
-学生询问作业要求,教师明确作业内容和截止日期。
-教师提醒学生下节课将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鼓励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李煜生平与创作背景: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家庭背景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收集南唐的历史资料,展示李煜生活的时代背景,帮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