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源县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2框服务社会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新疆新源县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2框“服务社会”,本框内容紧密联系课本,引导学生认识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明确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②掌握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
③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
①深刻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②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个人主义倾向,形成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
③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教学平台,用于展示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
-信息化资源:服务社会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库、网络新闻链接。
-教学手段:互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服务社会?为什么我们要服务社会?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积极奉献社会。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内容:讲解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方法和途径。
2.重点讲解:
①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②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介绍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并举例说明。
3.教学过程:
a.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了解服务社会的多样性。
b.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c.教师总结:服务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区或学校做贡献。
2.分享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如何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在服务社会中的重要性。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克服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3.教师提问:如何将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六)教学创新(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服务社会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社会的过程。
2.学生分享体验感受,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2.拓展: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
教学时间: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服务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服务社会的定义:个人或集体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自愿、无偿的活动。
-服务社会的意义:有助于提升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2.服务社会的类型和形式
-志愿服务:无偿、自愿、利他的社会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在社区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
-公益活动: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提高社会福祉而开展的活动。
3.服务社会的原则和价值观
-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追求社会整体利益。
-乐于助人:以帮助他人为己任,无私奉献。
-尊重他人:在服务过程中,尊重服务对象,体现人文关怀。
4.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了解社会需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服务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
-提高服务质量:掌握服务技巧,提高服务效率。
-持续参与:长期坚持服务,形成良好的服务习惯。
5.服务社会中的个人成长
-提升沟通能力:在服务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责任感: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提高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