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气候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气候》,涉及气候类型、分布和影响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紧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气候概念,如温带、热带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与日常生活、旅游等领域相联系,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学生将通过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提升对气候系统运行规律的认识,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观。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规律。
-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地图分析世界气候分布格局。
2.教学难点:
-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如气温、降水等因素如何综合影响气候类型。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域分布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气候知识与其他学科如生物、人文等相联系。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世界气候分布地图、气候类型对比图表、相关气候现象的视频资料等,以直观展示气候特征。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温度计、湿度计等简易气象观测工具,供学生进行气候现象的观察和测量。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室一角布置气候模型展示区,增强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世界气候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哪些不同的气候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不同气候带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气候的多样性和特点。
简短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世界气候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布规律。
过程:
讲解气候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温度、降水等。
详细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如温带、热带、寒带等,并使用图表展示气候带的分布。
3.世界气候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气候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气候案例进行分析,如亚洲的季风气候、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气候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气候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世界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气候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世界气候的基本概念、类型、分布规律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世界气候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世界气候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气候变暖与人类未来》简介:这本书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适合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地球气候的奥秘》选篇:摘录自该书的章节,详细讲解地球气候系统的组成、运作机制以及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世界气候地图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