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52.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趋势?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13.0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3.67千字
文档摘要

152.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趋势?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趋势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主要体现了以下哪种课程理念?

A.基础性课程理念

B.发展性课程理念

C.综合性课程理念

D.传统性课程理念

2.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属于以下哪种课程类型?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主题课程

3.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项不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

A.幼儿的年龄特点

B.幼儿的学习兴趣

C.社会发展趋势

D.教师的专业素养

4.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跨学科的特点,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课程理念?

A.个性化课程理念

B.综合化课程理念

C.体验性课程理念

D.超越性课程理念

5.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属于以下哪种课程目标?

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情感目标

D.价值观目标

6.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种课程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A.儿童中心课程模式

B.教师中心课程模式

C.活动中心课程模式

D.家园共育课程模式

7.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种课程内容选择方法主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A.经验选择法

B.目标选择法

C.教师选择法

D.专家选择法

8.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种课程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A.成绩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D.综合评价

9.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种课程内容选择方法主要依据幼儿的发展阶段?

A.年龄选择法

B.能力选择法

C.兴趣选择法

D.目标选择法

10.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种课程模式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

A.活动中心课程模式

B.教师中心课程模式

C.儿童中心课程模式

D.家园共育课程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趋势包括哪些方面?

A.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B.注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C.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跨学科的特点

D.重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2.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幼儿的年龄特点

B.幼儿的学习兴趣

C.社会发展趋势

D.教师的专业素养

3.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些课程类型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主题课程

4.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些课程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A.成绩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D.综合评价

5.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下哪些课程内容选择方法主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A.经验选择法

B.目标选择法

C.教师选择法

D.专家选择法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趋势是单一的,只注重培养幼儿的学科知识。()

2.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3.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跨学科的特点是课程设置的重要趋势。()

4.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

5.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课程评价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更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D4.C5.B6.B7.A8.B9.A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CD4.BD5.A

三、判断题

1.×2.×3.√4.√5.√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5分)

1.简述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

参考答案: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活动课程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探究,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课程则按照学科体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旨在传授幼儿基础学科知识。

2.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幼儿为中心设计课程;

(2)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3)鼓励幼儿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过程;

(4)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